昨天看到一位育儿博主说:德国幼儿园的“社交第一课”就是教孩子大声拒绝,因为你有权利表达愤怒。被“愤怒的权利”戳到了,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“你要团结友爱、你要顾全大局,要退一步海阔天空”。结果是长大以后发现:人善被人欺,你的沉默会被别人当做默许,因为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是“双标”的,他们会拿圣人的最高标准去审视他人,用俗人的最低标准去要求自己。

教孩子善良,不如教一报还一报  第1张

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,是TA先做了一些背叛你的事、TA侵犯了你的权益,你给TA指出来以后,TA还回过头去指责你的表达方式有问题,说:“你怎么这么情绪化、你要克制一下自己”。TA反过来给你上人生课,教你如何做人,很可笑。但我能理解这样人的心理,TA不一定是人品坏,TA可能是习惯性的转移矛盾焦点。

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呢?第一种可能性是有优越感,TA觉得自己比别人高尚,觉得自己有资格去评判、去要求别人,但是不认为自己需要被同样标准去约束。还有一些人喜欢自我欺骗,做错了事情TA知道理亏,但是又要面子,不好意思承认,所以TA就把矛盾点指向别人,把别人视为需要改进的对象。还有一些人是缺乏共情力,TA们没有办法去体会他人的情感需求,TA们觉得只有我受到的伤害叫伤害,别人受到的伤害都是矫情。

教孩子善良,不如教一报还一报  第2张

所以怎么办呢?我们还能教孩子善良吗?我觉得当然要善良,但是在保持善良的同时,你还要有“可激怒性”,当别人背叛了你,侵犯了你的权益,你要“一报还一报”。如果还继续保持着善良,这不叫善良,这叫没有底线,就像那句话说的“你的善良要有锋芒”。但是别忘了在可激怒性的同时,还要有宽容性。宽容性不是你犯了错我必须去原谅你,而是你犯了错,但只要你真诚地去面对、去补救(真诚是特别重要的),我就可以选择不计前嫌。

教孩子善良,不如教一报还一报  第3张

善良性、可激怒性、宽容性三个加起来才是“善良的最优解”。绝对不是从头到尾当一个情绪稳定的“烂好人”。这个不是我说的,这个在《博弈论》里面有过专门的实验支撑证明,永远不要被那些劝你当“烂好人”的人绑架、操控。因为TA自己一定也做不到这么“高尚”,TA只是足够双标而已。

(图片来源网络侵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