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间谚语说钧瓷

民间谚语说钧瓷  第1张

▲双龙罐

自古以来,烧制陶瓷就是禹州人养家糊口的重要选择,也是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。对“陶瓷生金”的憧憬,对“陶瓷莫测”的畏惧,形成了这里独特的陶瓷崇拜。而反映这种崇拜的各种观念、思维,鲜活地表现于当地妇孺皆知的具有经验性和富有哲理性的谚语之中。在我国五大名窑--钧窑的诞生地河南禹州神垕镇--钧瓷之都,就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:

轮子一转,有米有面

别说种庄稼,给官也不干

上面说的轮子,指的就是制作陶瓷胚体的轮车。

民间谚语说钧瓷  第2张

▲在旋转的轮车上手工制作泥胎

敬与畏

“神垕神钧,日进斗金”;“雅堂无钧,不可夸富”。不仅在古代,而且也在当代。“钧”价的昂贵造就了一批批一夜暴富的幸运人士。他们由陶瓷脱颖而出,也因陶瓷而名扬四方。就在这些幸运人士无声的召唤下,越来越多的人敬奉陶瓷、投身陶瓷,期待过上“轮子一转,有米有面”的好日子。

民间谚语说钧瓷  第3张

▲六棱瓶

  然而,窑变的难以预测,决定了并非所有烧制陶瓷的人都能得到幸运的结果。预示,“生在选土,长在成型,是死是活,全靠烧成”的哀叹悠然而起,陶瓷艺人们只得吧命运的主宰权托付个“仙翁”和“圣母”。

民间谚语说钧瓷  第4张

▲妙德吉祥

托仙翁窑中放宝,仰圣母火里生金”、“金火圣母炉中舞,神钧宝瓶火里生”,就是这种期待和无奈的真实写照。尤其是对于“钧瓷”,艺人们更具敬畏之心。一方面,真切地知道“家有万贯,不如钧瓷一片”的含义;另一方面也清楚地了解“要想穷,烧钧红,十窑九不成”的险境,因而催生了一个很不寻常的风俗:“钧不殉葬”。

民间谚语说钧瓷  第5张

▲双耳罐

苦与乐

烧制陶瓷的原材料都在山里,需要镢头挖、铁锨铲、扁担挑、驴车拉,无疑是一项重体力的劳作。

  东山煤,西山釉,

  北山瓷土处处有。

  踩泥跐着走,走出菊花头;

  揉泥不沾手,揉成蝎子头。

民间谚语说钧瓷  第6张

▲菊口瓶

  制作陶瓷不是单纯的体力付出,更需要只会和灵气。这项费力劳神的生计,应当属于苦活的范畴。不过,这项活计却苦中有乐。艺人们怀着“一窑一乾坤”的梦想,以及“进窑一色,出窑万彩”的期盼,留神“添煤忌成堆,成堆瓷发黑”一类失误的发生,热切地等待窑变的神奇。不少如痴如迷的艺人,即便倾家荡产,也乐此不疲。他们坚毅地相信,“钧瓷成对,窑变无双”的奇迹总会出现。一旦“捞着”,将生辈子吃喝不愁。

民间谚语说钧瓷  第7张

▲美林牛

不怕千招会,只怕一招独

三天不添锅,捞着吃整桌

  穷和富 用现在的话说,陶瓷制作(尤其是钧瓷制作)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。哪怕是富裕人家涉足,倘若烧出的成品都是“驴肝马肺雨后晴”一类暗淡的色泽,那就意味着血本无归。从天上掉到地上,富人即刻成为穷人。反之,假如烧出“不是天然不入画,看过一回醉一回”的上品,穷人也能很快出人头地。

民间谚语说钧瓷  第8张

▲静坐观音

  画山画水难画云,制青制花难制钧。

  陶瓷世界千般好,唯有钧瓷窑变巧

  莫测的窑变犹如一道充溢魔法的沟坎,鬼使神差地让“穷”与“富”彼此跳跃。古时候,就有“神垕钧瓷甲天下”的说法。“世人莫道黄金贵,不如神垕一把泥”;“神垕聚宝盆,泥土变成金”。当然,滚滚的财源只是流进了大窑主的腰包。出力流汗的窑匠们唯有唉声叹气的份:“富了公子哥,穷了老匠人。”

民间谚语说钧瓷  第9张

▲橄榄瓶

进与守

禹州陶瓷的演进,始终没有停止过“进”与“守”的此长彼消。“钧不盈尺”的金科玉律,“窑变出天然”的虚妄无为,这些“守”的规矩显然无法阻挠“进”的脚步。如果说“冬冷夏热春料峭,金秋烧钧正当时”,是对烧制节令的客观认知;那么,“雨过天晴泛红霞,夕阳紫翠忽呈岚”,就是对瓷品画面的炽热追求;而“云作霓裳霞作衣,铜口铁足”。“青如天,明如镜,润如玉,声如磬”,则是对制作工艺的锐意进取。

民间谚语说钧瓷  第10张

▲钵

  正是由于历代陶瓷艺人不懈的进取,才让“瓷都”禹州闻名遐迩。“进入神垕山,七里长街观”。在这里,陶瓷早就形成集群化的产业态势。“七十二座窑,烟火遮云天”。可以想见,投资者和从业者是怎样的众多。“客商天下走,日进斗金钱”。可谓生意兴隆,财源茂盛。“亲不亲,禹州钧”。是“钧瓷”扩大了禹州同外界的联系,它是纽带,它是桥梁,古今如此。

▲茶叶罐

一半在雨里洒脱,一半在春光里旅行;寂寞了,孤自去远行,把淡淡的思念统带走,从不思念、从不爱恋。

民间谚语说钧瓷  第11张

民间谚语说钧瓷  第12张

(图片来源网络侵删)